实验指导书

学生登录《系外行星大气光谱探测虚拟仿真实验》系统后,点击“报名参加”,然后点击“进入实验”。等待页面缓冲完成后,即可进入实验界面。学生可以在实验界面查看新手引导。实验开始前先阅读实验指南。正式开始实验前,请点击顶部实验简介,了解实验的基本情况。

点击顶部“行星大气光谱特征”进入环节一

1

步骤一: 调整行星参数进度条

行星的光变曲线与行星的轨道周期,行星半径和行星表面反照率有关。

1.点击界面右方点击三个行星参数旁边的“?”符号,了解参数的物理含义;

2.拖动进度条,调整三个行星参数的数值,观察行星凌星光变曲线的相应变化。

2

步骤二: 查看恒星、行星光谱

光谱测量是天文中用于研究天体的常见方法。

1.点击恒星可以查看恒星光谱;

2.点击行星后弹出【行星光谱】按钮,可以查看行星的热辐射和反射光谱。

3.点击标题旁的“?”按钮了解这两种光谱成分的区别,观察行星的这两种光谱随行星运动的变化关系。

 

关于天体光谱的更多知识点,请查看界面右侧的【知识提示】中的【黑体辐射】和【行星反射光谱和热辐射光谱】两节。

3

步骤三: 行星大气吸收动画

1.点击行星后弹出【行星光谱】按钮,可以看到当行星经过观测者与恒星;连线时(也称为行星凌星),行星大气会吸收部分恒星的光子,这就是行星大气的透射光谱产生的原因。

2.点击界面右下角的“行星大气吸收”按钮,可以弹出动画界面。左侧的动画模拟了恒星发射出的光子透过行星大气的过程,光子的颜色代表波长,红色的光子波长较长,绿色光子波长较短,请注意观察行星大气对光子的吸收。

3.界面的右方是恒星光谱经过行星大气后的透射光谱,可以点击右侧的“行星大气透射光谱信号”,把恒星光谱切换为行星大气吸收光谱。

4.调整界面下方的行星大气标高进度条,观察行星大气高度的变化对恒星不同波长光子的吸收情况,和行星透射光谱随大气标高调整的相应变化。

 

关于行星透射光谱产生原理的更多知识点请查看界面右侧的【知识提示】中的【行星透射光谱】。

4

步骤四: 行星大气标高计算

1.点击右下方“大气标高计算”按钮,可以开始行星大气标高的计算。

2.行星大气的标高与行星的平衡温度、大气平均分子质量与表面重力加速度有关。请在界面的右方点击“?”符号了解行星大气标高的计算方式,和相关物理量的含义。

3.点击平衡温度的拓展按钮可以了解行星平衡温度的计算方式。

4.调整好行星参数后,点击确定按钮即可计算出行星大气的标高数值(学生可以尝试计算地球或者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标高)。

5

步骤五: 环节一考核

通过上述四个步骤,在环节一中,我们学习了行星大气标高与行星透射光谱的关系,以及行星大气标高计算的方式。

1.点击步骤四界面下方的“大气标高考核按钮”;

2.在界面右方设置行星的相关参数;

3.点击“执行”按钮,生成透射光谱(绿色),重复调节行星参数,尽可能重现左图中蓝色的透射光谱曲线(契合度表示蓝色和绿色光谱的重合程度,越高越好)。

4.完成实验后,点击实验小结可以查看本环节得分。

END

点击顶部“行星透射光谱观测”进入环节二

1

步骤六: 观测目标选择

1.点击星空中的恒星,选择一个你想要观测的行星系统,你可以通过键盘的方向键或鼠标滚轮调整视野。

2.点击确认观测目标后,界面右上方会显示该行星系统的物理参数,请记录初始观测凌星事件的时间零点,行星周期和行星周期误差(问号按钮可查看参数含义),便于在后续环节中估计行星凌星的观测窗口。更多行星参数,可点击“行星基本参数”查看。

3.点击确定按钮后,请根据之前界面中的行星系统参数估计行星大气的大气标高(可以参考地球或木星的大气平均分子质量),并且估计透射光谱信号的强度,填写到对应输入框中。

 

关于大气标高和透射光谱强度估计的更多知识点,请查看界面右侧的【知识提示】中的【行星大气吸收深度计算】。关于行星系统的更多信息,可以前往Exoplanet Archive(https://exoplanetarchive.ipac.caltech.edu/index.html)查询。

2

步骤七: 台址和观测窗口选择

为透射光谱观测选择地面望远镜台址时,需要考虑在凌星发生时该台址处是否处于夜晚。同时也要估计目标系统在凌星发生时刻的地平高度角,如果此时目标系统的地平高度角小于20度,也是不宜观测的。阅读【知识提示】中【凌星观测窗口估计方法】文档,了解凌星时刻的预测方法。

1.合提供的台址经纬度信息(阅读【台址】文档,选择地图上的观测台址;

2.  选择对应的观测时间窗口,可以多次尝试,只有选择到正确的台址和观测窗口组合后,才能进入下一步骤。(如有必要,可以点击“返回”按钮,重新选择台址)。

3

步骤八: 望远镜参数设置

选择好台址后,开始根据你选择的目标系统特征,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。请阅读【知识提示】中的【望远镜参数选择】,结合恒星光谱,和实验报告中记录的该行星系统的参数,评估在此次观测中,你所需要望远镜和光谱仪的规格。

1.点击右侧“恒星光谱”按钮,设置望远镜口径、光谱分辨率、通光效率;

2.点击光谱仪右侧的三棱镜图片,显示设置的望远镜参数下的恒星光谱;

 

4

步骤九: 查看行星光谱

1.点击“行星光谱”按钮,拖动调整视野倍率条,进行空间观测和地面观测之间的模式切换,

2.点击三棱镜图片,对比空间、地面观测得到的恒星光谱的区别。需要将视野设在地面时(视野倍率最小时),才能进入模拟观测环节。

5

步骤十: 正式光谱观测

该场景模拟真实的行星透射光谱观测场景,获取光谱数据。

1.点击“正式观测”按钮,确定开始观测后,会开始计时。可以通过选择右上方的时间流逝速度中的档位(x4,x8...)加快时间流逝速度。随着时间推进,目标系统会在天球上运动,目标系统的方位角、高度角,地球大气透过率,大气质量(Airmass)随时间变化在左上角显示。你可以在【知识提示】中查看【Airmass】了解Airmass对天文观测的影响。界面的右上方是恒星星象在大气湍动下产生抖动的动画。

2.在界面的下方,有整个观测过程的进度条(黄绿色条纹)。请在凌星发生时段(绿色)进行三次曝光,并在首尾的非凌星时刻(换色)各进行一次曝光。每一次曝光后,CCD曝光图(左下)和实时光谱图(右下)会显示该次曝光的结果。注意对比每次曝光的结果与CCD的满阱数(65535),判断是否过曝或曝光时间过短,并结合实时大气透过率和Airmass,适当调整曝光时间。

3.第五次曝光结束后,可以选择重新曝光,也可以选择完成观测。

4.完成实验后,点击实验小结可以查看本环节得分。

 

END

点击顶部“信噪比估计”进入环节三

1

步骤十一: 光谱叠加

先前你已经对目标系统进行了五次曝光。最终获得的光谱数据是由多次曝光得到的光谱叠加得到的(参见【知识提示】中的【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数据处理】)

1.设置本次透射光谱观测的总曝光时间,以行星的总凌星时长作为参考。设置完成后,动画将呈现光谱逐渐叠加的过程。

2

步骤十二: 信噪比估计

1.点击下一步,界面分别展示了叠加过后的恒星光谱图、恒星信噪比图、行星透射光谱图和行星透射光谱的信噪比图。你可以点击右上方的“?”按钮查看每张图的详细介绍。

2.点击“开始计算”按钮,根据表格中的数据,估计在1.3~1.5μm范围内,水吸收线的信噪比(仅考虑泊松噪声),并填写到输入框.

3.点击输入完成,对比估计结果(红点)和准确值(绿色曲线)的差异。

 

相关知识点和更多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数据处理的细节,可以阅读知识点中的【行星大气透射光谱数据处理】和【天文观测常见噪声来源和误差分析】。

3

步骤十三: 信噪比提升

该节提供三种提升行星大气透射光谱信噪比的潜在途径:在空间进行观测、增加观测次数、降低光谱分辨率(光谱数据点合并)。你可以阅读知识点中的【信噪比提升】了解这三种提升信噪比途径的原理。并针对本次观测,选择现一组提升方案(可以多选)来改善观测信噪比。

1.点击三种方式对应的方框,打钩说明选择该种方式。在“增加观测次数”中,可选择x2,x4,x8,对应观测2,4,8次凌星事件。在“降低光谱分辨率”中,可选择x4,x9,对应光谱数据中每4个点并合和每9个点并合.

2.点击确定选择,右上图展示采用所选方案后的光谱信噪比;对比右下图的原始信噪比,学生评估所选方案对信噪比的提升倍数,填写到输入框内。

4

步骤十四: 结论

1.点击下一步,看完动画后,根据先前估计的水吸收线信噪比,判断该行星大气中存在水的可能性,填写到弹出输入框中(点击跳过动画,可直接弹出输入框)。

2.点击报告完毕,点击小结报告,可查看本环节得分情况。

5

步骤十五:提交报告

点击home键,返回主页后,点击下方的实验报告,查看整个实验的评分和报告。确认无误后提交。

后续学生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课程相关的知识点,热点新闻和前沿问题。

END